浅析韩国电影《韩塞尔与葛雷特》

在写这篇电影的观后感前,一直都在纠结着该找哪样的电影或者故事,才能比较符合暗黑女王–克莱因的观点。就在自己各种搜索之际,无意间在玩微博的时候,看到朋友转发的一条关于电影《韩塞尔与葛雷特》后感的博文,还是用克姥姥的“心位理论”来诠释的。不管这是如何的巧合,既然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出现,那咱就之前跟小伙伴学的理论,来分析分析这部电影吧 。

—不是题记的题记

“在这个世界里,在一个无法想象的奇怪地方,谁都有可能突然进入一片森林,存在于某个角落,一切事情,都从这片密林开始。”

121690

电影很显然和格林童话《Hansel and Gretel》有些关系。童话里讲述的是木匠的一对兄妹被继母残忍抛弃后,流落荒林,最后来到一间糖果屋,饥饿难耐的兄妹两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同时,危险也随之而来。糖果屋的主人是一个喜欢吃人的邪恶女巫,她想把哥哥养的胖胖的,然后吃掉。最终,兄妹两与邪恶的女巫一路斗智斗勇,与国王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故事到这,也算是一个较为完美的结局。正如同大多数小朋友期望的那样,被抛弃的兄妹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有了可以陪自己幸福生活得国王。

1202011651_60_1524606_d5bac903f97b739

韩国电影《韩塞尔与葛雷特》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三兄妹也渴望有这样的结局。从小就被父母遗弃的三兄妹,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忍饥挨饿,惨遭毒打,性侵,甚至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伙伴们被禽兽不如的院长活活打死或饿死的孤儿院里。影片里的孤儿院,也永远处于灰暗的光线下,气氛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当1971年的圣诞到来之际,躺在压抑灰暗房间的三兄妹,听到了电视里传来欢快的圣诞歌声。从小生活在如此绝望的环境下的三兄妹,和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希冀有圣诞老公公这样的人,能听到自己的愿望。之后电影的剧情,其实,我认为是三兄妹在濒死之际,也正是被院长行刑之际的想象。他们遇到了装扮成圣诞老公公的人,那人好心的告诉他,只要自己的愿望足够强烈,心愿便能实现。在自己濒死的幻想里,三兄妹杀死了残暴的院长,在森林里过着永远不用长大,靠着“想象”便 能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是,他们却只是一群太过渴望爱的孩子,太渴望了,哪怕只是轻柔的抚摸耳鬓。没有父母的爱,华丽的衣服,贵重的首饰,童话般的房屋,满屋的糖果,也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空缺。正如,鱼儿需要水,鸟儿渴望天空……

于是,他们便不断“引诱”在车道上遇上车祸的夫妇或情侣,“引诱”他们成为自己的父母。可是,被引诱来的父母,要么是贪婪城堡里贵重的首饰,要么就拼命地想着如何逃脱,要么就麻木的对待兄妹三人。于是,谁不在乎他们,谁想要逃离森林,都会遭到孩子们的肢解,追杀和吞噬。

关于影片,我总有这样的想法:

首先是,电影里的父母和凶残的院长(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父母的一个代表),可能,影射着现实里那些“不在场”的父母。这些父母要么拼了命的去挣钱,要么就是有着自己的小天地,要么就对于儿女的生活不闻不问,要么残忍的对待小孩。而在孩子尤其是婴儿的精神世界里,这些挫折他们的父母,就是“坏的乳房(或客体)”,是残害他们的客体。而这些“坏的乳房”、“坏的客体”被内摄到孩子的心目中,增强了原初内部的危险,也同时成为了死神的代表。而影片里的孩子也并不相信这些父母会一直陪着他们(最典型的便是,“我就知道你会离开我们。”),一直关心他们。甚至,他们在等待父母逃离的时机。等时机一来到,内部的危险就投射到外部世界。如同恶性循环,这样在三兄妹的心中会更确信“不会有陪着他们的父母”“父母都是坏的”的感觉。这也是精神分析中一个重要的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

其次,血腥冷酷的院长的迫害,对于还是孩童的三兄妹的恐惧实在太过强烈。作为逃避院长的办法,便是出现一个能充分满足其愿望的圣诞老公公和拥有一个衣食无忧,梦幻童话般的房屋。在这样的一个理想化客体里,三兄妹的渴望能够无限制、立即的、长久不辍的被满足。而且这样的一个客体将永久存在,永远会让自己得到满足。在三兄妹的满足性幻想中,形成了许多的防御和机制,其中之一就是对理想化客体的全能控制。这也体现在万福对于森林和逃遁到这森林里的人的控制上。但是,对于三兄妹逃遁到这样一个理想化客体的内部,也阻碍了他们自我的发展。在梦幻般的森林里,他们永生长存,但是却无法长大。

20120604042220853

另外,对于三兄妹来说,我一直都觉得处于克姥姥所说的【偏执-分裂位】。生活在让人绝望的孤儿院,灭绝人性的院长,还有眼里只有自己的“代理父母”,都被三兄妹体验为“坏的乳房”、“坏的客体”。因此,对于这些“坏的乳房”,三兄妹的虐待性冲动,对于“父母”的杀戮,也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着:其一是口腔冲动为主,这主要表现在影片中的树木吞噬父母;肢解父母,让父母成为自己食物里的美食;让父母变成属于自己的玩偶,永远控制自己的父母,成为自己手里不会被夺走的玩具;其二的攻击来自于让新的“代理父母”吃掉自己“前任父母”肉片,而这些肉片对于孩子来说是“坏”的,“不被接纳”的,这些不被接纳的肉片,进一步发泄着对自己的怨恨。同时,分裂掉自己的”坏“,将他们投射在“坏的代理父母”身上,便成为三兄妹攻击冲动的另一种方式。而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恩洙的出现,对孩子们真诚的关心,和耐心的陪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好的乳房”、“好的客体”,这客体不再是理想化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其实,我觉得男主恩淑的出现,似乎存在着修通“偏执–分裂”位的感觉。当孩子开始体验到“好的乳房”、“好的客体”,体会到这世界上还真的有人关心,在乎他们的时候,他们开始走出偏执–分裂位,而迈进抑郁位。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上,孩子们担心自己的冲动会伤害恩淑,比如当万福生气时,英姬叫住了万福。同样的,在恩淑不得不答应留在城堡时,英姬觉得这么做会真的挫伤恩淑时,她便告诉恩淑,只要烧掉笔记本,烧掉和他们在一起的回忆便可以回到现实。对于三兄妹来说,恩淑的出现,让他们觉得他有必要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有必要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和恩淑融合(在影片可能代表的是一起生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已经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了。而这其实意味孩子们需要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保存着这样的一个客体,并与这个客体融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不可能永久的保存父母在自己内部。一旦开始真的理解父母的“爱”,一旦开始明白自己的这种控制会伤害自己的“好客体”–恩淑,他们便告诉恩淑离开城堡的方法。

影片的最后部分的修通意味,主要表现在三兄妹开始变得真正信任恩淑对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的关怀他们,三兄妹才开始真正在内部世界了解到这个“好客体”是不完美的,他在外部有自己需要关怀的人,他不能完全为自己所控制。但是,此时真正的修通也正式完成。同时,也开始接受除了父母以外别的人。所幸的是,在电影最后,我们看到了三兄妹走出了森林,在圣诞节的那天送给了恩淑礼物。这样暗黑的一个电影,有着这样一个结局,也不禁让人略感温馨。

dc78d0d1d6d3f432b29532b24f301d9e9caba3f8

类似文章

一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