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抑郁症来袭2

前阵子管的一个患者,三十岁出头的青年男性A,第一次抑郁,第一次住院。病程半年。最终来住院是因为照顾者精疲力尽,就差一口老血喷出了。

住院第一周,A对病房挑剔,要求出院。他一转身,A的家属死死叮嘱我,绝对不能让他出院。

A每天惦记着房子的事情。半年前,A的家人琢磨着A到了而立之年,花了约摸五百万给他在帝都置办了一处房子。A始终觉得这房子买亏了,越想越觉得亏,出现失眠、坐立不安、不能忍受一人独处,持续了一个月左右,求生的欲望促使他敲开一位年长的朋友家门,说:“您救救我吧!”

这位年长的阿姨只当A遇到了挫折,看在既往工作情谊,承担起了照顾者的角色。A不断地要求把房子卖了,阿姨帮忙他找律师、找朋友,折腾房子的事情。而A逐渐不能出门,极度恐惧,一天二十小时卧床不起,饭菜端至嘴边都不知道吃。无法见陌生人,阿姨自己开公司的,因为照顾A,改成在家办公,工作伙伴来家里吃个饭,也遭到A强烈反对。原本阿姨请了钟点工打扫和煮饭,也无奈辞退。

之后A开始花样寻死,阿姨出门买菜十分钟,A打电话说想死,在家等着阿姨,阿姨回到家,A就开始爬窗要跳楼状,阻拦、跳楼,几番回合累了算完。过几天,换花样,上吊、撞墙等等。

A的父母在老家,不知道A的情况,更不知道有个菩萨般的阿姨在照顾A。父母来了两次北京,A都掩饰地很好,没事儿人一般。阿姨联系他家人,家人不信她的话,劝她放过他们儿子,多番羞辱之辞(大人的世界好复杂)。

半年里,这位阿姨想尽办法想让A好起来,无微不至的照顾,鼓励他下楼,让自己的司机陪他跑步等等,收效甚微。阿姨打电话给已经退休的北京某大医院的教授医生咨询,建议上北大六院看看。

几番折腾之后,才最终住院。

第一周,在A反复要求出院及家属的坚决不让出院之中度过(都是套路。。。)。

第二周,A说我觉得自己好了。我信心满满,药物是有效的。

第三周,上级查房,A说自己还是不好,想死。之前说自己好了是装出来的,因为想出院。(我已凌乱在风中… …)

等不了药物起效了。上级指示,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四次之后,A说感觉自己好很多了,这回是真的了。床头放了几本情绪相关的书,每天读一点。还没有彻底痊愈,住院期间把那套房子卖了,净赚二十多万,总觉得自己卖亏了。我听了哭笑不得。

此时询问A,“你记得你在住院之前的情况吗?怎么看那时候的状态?”

A一脸严肃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那就是个病。得吃药,得治疗。我现在一点都不想死。”(莫名喜感)

电休克一个疗程,合并药物治疗,A达到临床痊愈的标准出院了。

内心小剧场:第一天见到A的时候,虽然是抑郁焦虑面容,但一股新东方英语老师的气场扑面而来。听说是老师,我第一句话问的就是“不会是新东方的吧?”当然是我想多了,人家是音乐老师兼歌手。在出院之前,A把他唱歌的视频放给我看,真是吓了我一跳,反差太大了。那个A精神抖擞、气质高昂、有着浑厚的中低嗓音。

后记:

连着写了两篇《当抑郁来袭》。许多首发的病人因为不了解抑郁症,发病之后长达数月到半年之久才就诊,往往病情已经很重了。抑郁诊断标准中,病程是两周。轻度抑郁不一定需要服药,心理治疗同样有效。中、重度抑郁,需要药物治疗,有严重自杀观念及行为的需要住院治疗(具体治疗请当面咨询医生)。

每个人都有过抑郁体验,但是,重度抑郁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地出来的。大约半年前,作家李兰妮在病房住院,我读她的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读得十分痛苦,和室友开玩笑说,可以用来镇书架,辟邪专用。亚马逊上的书评都是清一色的“不敢看”、“不要看”、“轻易不要看”。读完之后,我找她签名,听她说这本书的故事,轻松交谈之间,她说,这本书只写出了十分之一。我震撼不已。

最近常常想, 人生其实是一截儿一截儿的。对于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这一截儿的单位是半年或者几个月,几个月异常,经过治疗,换来几个月的正常生活。而有的患者,越来越糟糕。所幸,有努力的人们,让好的一截儿越来越长,糟糕的一截儿越来越短。

书单:

《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李兰妮

《钟形罩》西尔维娅·普拉斯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三十年》杰米森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