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能量与“肌肉”

u=4294831738,187323798&fm=21&gp=0

在不少语境下,“意志”与“自我控制”几乎是同义词,指的是一个人抵抗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阻碍与诱惑,驱使自己完成决策目标的能力。在传统的积极心理学观念中,自控力有着很强的道德色彩,一个人意志坚强或薄弱,很大程度上是对事物的认识问题——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认知上无限激励自己,那么他的意志力就可以无穷无尽;若你没有坚持到最后,只能说明你对目标的信念还欠了点。

然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人意志薄弱,也许是因为他力不从心——这意味着意志也需要“心理能量”。部分心理学家用“自我损耗”来指称一个人意志力耗竭的状态。最早认为“自我”具有能量限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在当时认为意志力可通过道德或认知驱策来反复激发的人看来,该观点可谓大逆不道。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双任务”实验已经提示了“心理能量”的存在:在实验中,被试者先后完成两项任务,如果前一项任务中他们动用了自控力(例如品尝难吃的食品、在“爱情动作片”面前要求hold住、或强制不准想象某种事物),那么与没有动用自控力的对照组相比,他们在第二项考验意志的任务中平均表现会更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验无法用“认知疲劳”来解释,即使前后任务中所涉及的认知领域并不相同(例如任务一涉及情绪控制,任务二则涉及选择决策),只要两者均需要自我控制,那么任务一都会对任务二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跨越认知领域的影响意味着:在不同认知情境下,自控行为消耗的都是同一个“心理能量库”。意志如同身体的肌肉,不管你从事怎样的体力活动,例如先长跑、再打篮球,只要运动了双腿的肌肉,时间久了它们都会疲软酸痛,这是能量耗竭的结果。

肌肉的收缩需要消耗葡萄糖,那么意志力所需要的“能量”是什么?莫非只是心理学想象的抽象概念?有人也许会认为“心理能量”的涨落与生理学上的能量无关。曾有学者试图证明,事先的自我放纵(如在实验中先品尝美味的冰淇淋)可为以后的任务积蓄意志能量——这被戏称为“狂欢节理论”(其典故来源于基督徒在斋戒期到来之前会纵欲狂欢的行为)。然而在该项实验中,当被试者品尝的只是一杯难闻的乳制品时,他们即使没有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在后续任务中表现也仍优于事先未进食的对照组。另外也有不少试验证明了,人在低血糖状态下会有更差的自控能力,而如果及时补充葡萄糖则可使意志力重新“坚挺”。由此可见,意志作为大脑的功能活动,与人体肌肉共享着相同的生理能量基础。

如果意志力是有能量限制的,那么它会存在能量完全耗尽的情况吗?在这里同样可以用“肌肉”来比喻——当你打了一天的篮球,拖着疲惫的双腿向家里艰难挪步时,你的肌肉似乎是完全丧失能量了,但你在穿过马路当中时有一辆车突然向你直冲过来,这时你的双腿会立马“活过来”使你得以快速避开危险。这说明肌肉即使在疲劳时也仍有一定的能量库存,以备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意志同样如此,我们也许会被生活中琐碎的事务折磨得意志怠惰,但是在遭遇重大事件或处在人生关键节点上时,我们的意志力仍然可以“抖擞”起来,必要时甚至可以“不分昼夜地连续作战”。因此回过头来看,在日常时候人的意志损耗状态,也许是身体对逐渐减少的能量的一种保护措施,在减少“自我控制”相关脑区的葡萄糖配给时,使其他更重要的脑区或身体器官得到较多的能量,然而当意志力再次需要发挥作用时,能量优先权又会回到原来的脑区。

以上被称为自我控制的“能量-分配”理论,它比原来静态的“能量库存”理论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自我损耗”也并不是真正的损耗,而只是大脑一时的权宜之计。然而这也给了传统心理学观点反戈一击的机会。有批评者说:“心理能量”的再分配其实还是大脑通过认知再评价实现的,“压力产生动力”最终需要通过认知来启动。如果使一个人的工作环境始终充满挑战性和激励性,那么这个人的工作动力就可以无穷无尽地激发出来,因为大脑会通过持续的认知驱策来使葡萄糖始终优先供给意志相关脑区——这似乎是很多成功学人士乐于看到的结论,这意味着“心理能量”和“自我损耗”都是在静态认知条件下虚设的概念,只要人足够努力地激励自己,意志还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的确,在现代社会的营养条件下,低血糖并不能成为普通人群意志懈怠的理由,营养良好的庸人懒汉比比皆是,有人也指出大脑的葡萄糖总消耗量一般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这么说来,以往的“双任务”试验中,受试者在任务二中的表现差劲似乎只是大脑在意志功能区能量暂时撤出的结果。还有研究发现,那些相信自己意志力无限的人,在任务二中仍然可以有出色的表现。

但是,意志力因此就可以无限提取了吗?“自我损耗”真的就只是无稽之谈了吗?正如一个人的运动强度持续超过生理承受限度,会增加“横纹肌溶解”的风险一样。如果考虑到一个人在进行连续自我控制之后的严重疲劳状态,那么“意志无限”的观点就需要重新斟酌。有研究团队在实验中给予部分受试者足够的金钱或职位激励,同时又设置一连串极端消耗精力的困难任务,结果这些被激励的受试者在维持一段时间的良好状态后,后期仍然出现了自控能力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相信“意志无限”的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不加保留地鞭策自己,在后期的表现甚至比其他人更糟。“自我的严重损耗”,即使不涉及绝对血糖水平的下降,也意味着机体无法持续不断对自控相关脑区进行能量优先分配——毕竟,人体的能量分配系统需要考虑到整体平衡的调节。对“心理能量”的无限制提取,却不考虑适度的保存和恢复,反而会造成“心理透支”的恶果。

意志如“肌肉”,持续的过度使用是不可取的,但总是懈怠也并不会使二者更加强壮。多种研究表明,结合适当的休养与恢复,意志力可以通过充分的锻炼而得到增强。当受试者经过几周的自控能力训练,最后进行一项与先前类型截然不同的挑战任务时,他们的表现会比未经意志锻炼的对照组好得多。因此,平时注意锻造自己意志的人,在关键时刻可以保持意志更长久的“坚挺”,而不会过早透支,这才是积极心理学应有的科学解释。话说回来,这和肌肉的锻炼仍然是一个道理,运动员要想在大赛中坚持到最后,在平时的训练中没有捷径可走。

意志,归根到底是人类身体机能的一部分,它需要能量、可以被调节、也可以变强壮,如何保养它、锻炼它,值得我们平时好好琢磨。

 

注:“意志相关脑区”在本文中作为基本的实体假设,它可能并非一个单独的脑区,而是众多脑区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然而这个系统的运转需要消耗能量,并受到周围认知功能系统的影响、以及机体整体的能量调控,当然,也可以在神经回路水平实现强化。

93ea5123gw1e0qllk2nguj

更多了解,可参考以下文献:

意志力越强,戒烟越难? 撰文:Roy F. Baumeister ; 翻译:刘雨歆;《环球科学》杂志2015年5月号; 总第113期

自我损耗:关于自我调控的一种能量模型 袁冬华,李晓东;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