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差生”的烦恼

chasheng

“我怕妈妈,考不好她会打我。”

牛牛,9岁,小学三年级男孩。有一个弟弟,7岁,读一年级。牛牛一看就是很懂事的孩子,但他的眼神流露出的却满是忧郁,一进诊室就眼睛红红、眼泪汪汪的样子。牛牛怯怯地问妈妈:来到这儿的,是不是都是神经病啊?妈妈说,你学习有困难,我们想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所以来到这儿请教医师。

妈妈看起来是个急性子,说牛牛有很多优点,但学习成绩太差,令自己很苦恼。她一股脑儿说出了儿子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语文,理解力差,答非所问;数学,阅读不了题意,即使特别普通的词语也难以理解意思,而上一年级的弟弟都能明白;英语,记不住单词,看不懂阅读理解;写作业很费劲,每天都要写到晚上11点。

牛牛认同妈妈说的这些,但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一直在看妈妈的脸色,一副很拘谨的样子。待妈妈离开诊室后,牛牛一下子好像放松了,大方得体又条理清楚地向我述说了自己的苦恼:“我怕妈妈,考不好她会打我。作业不算太多,我就是不会做。有些东西老师讲得那么详细,可我还是听不懂。单词我也用心记了,好不容易记住了,一到第二天听写时又忘了。一年级上学期我都是优,下学期也有优,二年级就没有优了,现在成绩都是达标和待达标了。”牛牛的痛苦一览无余。

看起来,这是一个思路清晰、表达能力不错、智力水平也不差的孩子,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学习出现了如此大的障碍?

即使成绩不是很好 也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牛牛在上小学前,一直在外地,由姥姥和姥爷带,上学后才回到妈妈的身边,因此跟妈妈不很亲。妈妈下班后主要带弟弟,牛牛就由保姆照看,包括学习的督促。爸爸平时工作忙,很少与孩子沟通。妈妈与爸爸也不怎么交流,而是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期望孩子学习好、有成就。

听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我对妈妈分析说,由姥姥和姥爷带大的牛牛从小就跟母亲有点生疏,被接到父母身边后,害怕学习不好,得不到妈妈的喜欢,因此特别紧张。我建议妈妈,暂时多给孩子点爱,多给孩子支持和鼓励。同时,提醒母亲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情,即使孩子成绩不是很好,也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何况,心情好,说不定功课就会好起来。

妈妈做了调整,下班后先回家看牛牛,再去球场接练习打球的弟弟回来。结果,牛牛变得开心多了,也不像以前那么总爱看别人的脸色,没信心似的。渐渐话多了的牛牛敢主动提要求、主动表态了,如要求保姆给自己做喜欢吃的饭菜。

再见到牛牛时,他的情绪好了很多,也更能清楚地描述出自己学习上的困难:“写作业时,边写边怀疑自己,不敢确定是对的还是错的。一听到要听英语心里就烦,没有耐心去听。”我注意到,牛牛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还是错上,而不是放在题目本身。对学习产生的畏难情绪和烦躁心理,影响了牛牛的心情,严重制约了他智力水平的发挥,以至于他才“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记不住,感觉简单的也记不住”。

从治疗的技术与程序上说来,如何激发牛牛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才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帮助孩子找到具体而有效的办法,改善学习的方法。

于是,我从记单词入手,把任务分解,根据牛牛每周只有不超过10个新单词的工作量,要求牛牛每天只记住一到两个单词,第二天在复习前一天单词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单词。写作业时,把注意力放在过程的努力上,只要尽心尽力去做了,结果是否做对了,考试成绩是否好,这些并不重要。而且,我也帮助妈妈纠正关于孩子学习问题的认识偏差。

“我找到了快乐!”

一周后,妈妈和孩子再次来到诊室时,都有些神采飞扬。妈妈激动地说:“这星期可好了,英语、数学都考到良了,有一次考到快90分,真是出乎意外。而且,卷面改错少了,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的。做事也积极主动了。”母亲自己还说:“现在我的观点是即使孩子满眼都是错的,也要看到他的闪光点。尽量营造一个轻松点的环境,不再那么严厉地批评他了。我跟保姆也沟通过了,保姆本人不爱说话,不爱表扬孩子,我希望她也改变过去的方式,把对孩子的要求降低,多给孩子一些玩的时间。现在,孩子每天放学后先玩上半个小时,再来写作业。我认为,自己目前最重要的改变就是看孩子的角度变了,他自己也放松、舒服了。”

牛牛像个小大人一样若有所思地说:“过去一听记单词就慌张、急躁。我看不是记不住,是要用心去记。”妈妈在旁边补充道:“做成卡片也可以,有助于记住单词。”看来妈妈的进步还真不小,面对孩子的问题,不再只是埋怨和指责了,而是和孩子一起积极地想办法来解决。

牛牛接着很大方很自然地说,背单词先背简单的,再背难的,就像磨刀一样,慢慢来。以前牛牛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现在已经能表达自如了。妈妈笑着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说出来能知道你的想法。”

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妈妈征求牛牛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继续来看医师。牛牛坚决地表示愿意来。妈妈好奇地问:为什么呢?牛牛回答:“我找到了快乐!”

小结

从医学的立场来说,有些孩子由于智力水平差,或者患了特殊的学习障碍,也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这需要比较特殊的方法去教育。所谓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倾听、阅读、书写、表达、推理、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推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障碍所致,并且是在上学最初几年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出现的。

但在本案例中,牛牛并不是有学习障碍,而是跟心理有关引起的继发性学习困难。只要把原本的心理问题减轻了,继发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改善了。

学龄儿童期,假如父母、老师、同学们说自己好,而且自己尝试各种事情都有良好的结果,就能建立充足的信心,养成“勤勉”的心理习惯,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相反,则会讨厌学习,表现不好,产生“自卑”。

牛牛的智力水平并不差,但他努力学习却没有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孩子的问题,即孩子由姥姥家回到父母身边以后,很害怕原本不熟悉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对他的学习有很高的期望,带着这种无形的压力,牛牛很紧张,无法好好学习。而成绩不好,母亲就更着急,施加的压力更大,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牛牛害怕学习又不得不拼命学习,结果却适得其反。换句话说,是孩子不良的心理影响了学习的能力。因此,治疗的要点是放在稳定情绪上,把孩子自卑的心理与恐惧的心态改善后,其学习自然就有所好转。

感受到了妈妈的苦恼的牛牛本人也很难受,他越发没有信心,成为了一个胆怯、烦恼的男孩。听课、完成作业、考试……所有与学习相关的事情对牛牛而言,都成为了负担。在这样的痛苦中,难怪牛牛的学习一塌糊涂。牛牛学习的现状也导致了妈妈更深的焦虑和更加严格而无效的管理。

但事实是,牛牛并非不具备学习的能力,他所缺乏的是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家长应引导孩子强化努力去做的过程,淡化是否成功的结果,这会赋予孩子敢于面对困难的信心。这样做,并不会由于我们不去强调结果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差,相反,它将由于我们在淡泊心境下专注的踏实努力而更加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牛牛的成绩出乎妈妈意料的好,就是一个证明。在这个过程中,牛牛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孩子养成“勤勉”的习惯后,将受益终生,学习和工作从此不再是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享受,他会逐渐成长为被社会认可的人。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父母而言,都是幸事。

注:本文已发表于健康报,链接请点击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